建立於体验之上的阅读

在五十岚大介的《PETRA GENITALIX》里,「大魔女」蜜拉不允许她的继承人亚里希雅看书,因为后者「经验还不够」。她说,「体验和言语的量要是不相等的话,内心就无法取得平衡。」在我看来,狭义上的阅读以文字为承载,用语言来输出。在广义上讲,尝试获取外界和他者的认知等价於阅读,在现代社会里同样以语言作为主要媒介。由此看来,蜜拉认为应该先获取体验,其后才是阅读。而在故事中,体验来源于亲身感受世界,也让世界融入自身。

五十岚大介一贯倡导融入自然。需要注意的是他一直用拥有树林、山川、河流等的狭义上的自然来描绘主角们应该与之交流的世界,他热爱的是这种自然。我想要探寻的不是这种世界。我的世界除了自然风光外更多的是混凝土建筑、柏油公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。我的「世界的边界」在哪里?

在这样一片混沌的世界中,我也不断进行著阅读。我爱好狭义上的阅读,对文字和语言感兴趣。漫画、电影、音乐也是我热衷的阅读来源。一直以来,我认为自己从这些阅读上获知了新事物,「学会」了新东西,但是那些新东西真的是来自阅读吗?或者说,这些认知对于我真的是新事物吗?

马塞尔 · 普鲁斯特说,「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。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,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。」如果这番话是正确的,那么上面提出的问题也有了答案:我没有从阅读中获得新的东西,我只是借由阅读把那些东西从潜意识带到了意识的层面上、发现了我自己。(有意思的是,我赞同这些话,那么说明我内心早就存在了这些话。循环往复。)「阅读不能带来新东西!」这个想法颠覆了我以前推崇的阅读的价值,至少阅读不再是一束新的光束,而只是让我发现自身光彩的工具罢了。

那么新的认知从哪里来?从体验来。从我融入这个世界,又让世界融入我的经历中而来。这种相互作用与我之前所说的「向内看,向外看」有一定的关联。「向内看,向外看」的动作发出者都是我,而前者涉及了世界和我这两个对象。「我融入世界」,是我向外看;「让世界融入我」,是世界向(我的)内部看。但是,如果这个世界是「我的世界」(也只能、一定是我的世界),那么两种对象 - - 我和世界又再次合为一体,都变成了我。

家里蹲不能积攒体验,所以思考有限。借助网络瞭解所谓的「世间动态」,这样的体验到底是隔了 LCD 屏幕的二维体验。以前那些待在家中、大量读书或仅仅自己思考的思想家的内涵实在难以想象。他们经历了童年、青春期和青年时代,就获得了足够多的体验。这些内容之大、之深,需要他们穷尽余生去发现。承载着这样的内在,他们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「闭门造车」,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时间和工具而已。我钦佩他们,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内在,而在于他们早早就知道了自己内在的深度,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所在和前往的路,他们找到了自己相对于世界的位置。

德米安说,

Der Vogel kämpft sich aus dem Ei.

而我时常满足於、沈溺於蛋中的混沌,不去探求蛋壳的界限,更毋论奋争出壳。从这种认识上来说,阅读对于我不仅仅是发现自我的显微镜,更是敦促我去经历的触发器。